本文作者:访客

当Z时代遇上了AI——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

访客 2025-05-05 16:18:48 30983
当Z时代遇上了AI——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摘要: 大象新闻记者 冉晓晖 崔传深一个刚刚诞生的AI系统就像一张白纸,对世界一无所知。这时,人工智能训练师 便登场了,他们的工...

大象新闻记者 冉晓晖 崔传深

一个刚刚诞生的AI系统就像一张白纸,对世界一无所知。这时,人工智能训练师 便登场了,他们的工作就是教会这些“机器婴儿”观察、聆听、理解世界,最终让它能像人类一样出色完成特定任务。27岁的河南郑州小伙刘兴武就是这样一位人工智能训练师。用他的话说,人工智能训练师就是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,他们以代码为“锁链”、数据为“诱饵”,与AI展开一场场智慧的博弈。

当Z时代遇上了AI——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

大家好,我是数字人付冰飞,欢迎各位朋友来到郑州,这是一座让人一见钟情的城市……在河南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的一栋科技大楼里,95后AI“驯兽师”刘兴武正专注调试着V3数字人模型。这个能惟妙惟肖模仿人类微表情、甚至精准还原河南方言语调的虚拟形象,是他与团队耗时8个月精心“驯化”的成果。刘兴武说:“这个就是我们生成的数字人效果,它其实和真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。‘AI 驯兽师’的工作其实就是把复杂的数据提供给 AI,帮助 AI 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,它与传统程序员不同的是,AI 驯兽师更像一位老师在教自己的学生如何理解人类的思维、情感、还有一些行为以及决策能力。”

当Z时代遇上了AI——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

刘兴武就职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数字化商业服务,他所在的创新事业部约有20人,每天需要向AI“投喂”数百万条行业数据,再借助算法迭代与情感标注,让数字人主播学会“看人下菜碟儿”。刘兴武:“AI推理一个东西,它其实都是数学问题,AI更侧重的是这些算法。本质上来说,大模型就是根据你提供的这些语料数据,识别出一个权重值。”

刘兴武出生于上世纪 90年代末,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。在他的眼中,AI宛如一片神秘的森林,而他的工作是在代码与数据的迷宫中探寻通往真相的路径。这种探索精神,最初来源于他对智能手机的好奇和兴趣。刘兴武说:"当时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挺新奇的。后来上大学的时候,就报了计算机这个专业,在大学里边又加强一些进修。毕业之后,就是在这边,一直工作到现在,9年时间了。"

当Z时代遇上了AI——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

说话的数字人正是刘兴武以自己为原型生成的。赶上了人工智能发展最好的时代,在热爱驱动之下的刘兴武在技术领域已愈发娴熟。刘兴武说:"AI刚出来的时候,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一些面孔,AI里边的各种这些算法,当时是一窍不通的,有句话反正说得非常对,就是'办法总比困难多'。花了很多精力在这个AI这个方向和这个领域上不断的去探索和深入。我们现在每天生产大概1万多条短视频,业务非常广泛。"

当Z时代遇上了AI——AI世界的“驯兽师”

刘兴武与团队成员围坐在技术研讨室,正为优化AI模型架构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。他们的研究不仅关乎技术突破,也是一场关于人性、情感与未来的深度对话。当AI开始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,AI“驯兽师” 该如何守护现实世界的温度?刘兴武说:"技术是中性的,关键在于人是如何去使用它。虚拟关系其实更像是现实社交中的'调味料',它可以补充现实生活中一些交流和互动。当然,我们不能过度依赖虚拟关系,这可能会让人变得懒惰,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亲密关系是需要'失控感',比如像颤抖的声音,这些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'人类bug'。"

刘兴武认为,当算法开始破译“颤抖的声音”背后的情感密码,人类或许也将重新学会,在科技浪潮中守护那些无法量化的珍贵瞬间。在他看来,AI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镜子。“AI就像一面镜子,你教给它多少人性,它其实会反射给你多少的可能性。就像我们训练数字人时发现,当我们要求它‘永远理性’时,它变得非常冷漠;当我们允许它‘偶尔任性’时,它反而更受欢迎。这或许就是人机共生的答案 ——其实并不是谁在驯化谁,而是彼此照亮各方。”

阅读
分享